因為戰火而逃離家園,並飽受喪親之痛的家庭,在情義上似應得到特別關顧,但在現實世界中,這種家庭的庇護申請被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拒絕,令他們成為國際人球,流離失所,有些最終更是人間消失。
電影【流離悲歌】(A Season in France) 寫兩名逃難到法國的中非難民,在該國暫居時發生的種種。其中一位是二子之父,逃難時妻子不幸喪命,另一位是高中哲學老師,孑然一身。兩個人雖然都被戰火的夢魘纏身,但都盡一己之力融入當地社會------找工作、識當地女友。無奈的是,就算有人肯接納他們,但有更多的人要將他們除之而後快。
歐洲近年飽受難民問題困擾,因此電影業界也多用了這方面的題材,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及剖析問題。【流離悲歌】透過寫難民的日常生活,喚起觀眾的同理心。不錯,世間的資源有限,對別人的仁慈往往就是對自己的殘忍。但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我們懂得憐憫和體恤別人之苦。大家是否樂見有困難的人被體制的巨輪輾死?
一度以為法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,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色人種,這當然是一個美麗的誤會。看【流離悲歌】,就知道法國人對外來者有著極深的歧視。
(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13)
 

 
 :)
 :)
 :(
 :(
 ;)
 ;)
 :D
 :D
 :-/
 :-/
 :x
 :x
 :P
 :P
 :-*
 :-*
 =((
 =((
 :-O
 :-O
 X(
 X(
 :7
 :7
 B-)
 B-)
 #:-S
 #:-S
 :((
 :((
 :))
 :))
 =))
 =))
 :-B
 :-B
 :-c
 :-c
 :)]
 :)]
 ~X(
 ~X(
 :-h
 :-h
 I-)
 I-)
 =D7
 =D7
 @-)
 @-)
 :-w
 :-w
 7:P
 7:P
 2):)
 2):)
 :!!
 :!!
 \m/
 \m/
 :-q
 :-q
 :-bd
 :-bd
 ^#(^
 ^#(^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