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上不斷見人寫看修復版的感想,等了又等,終於輪到自己了。
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】(A Brighter Summer Day) 是楊德昌最廣受好評的一部作品,電影雖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名,但所寫的,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的憤怒。
故事發生在台灣白色恐怖年代,其時國民黨政府在戰爭中敗給共產黨,被迫遷往台灣,令台灣擁現大批外省人。外省人雖然勤勤懇懇地過日子,但內心終日惶恐,深怕自己與大陸的連繫,會招來殺生之禍。這種不安的感覺傳染給下一代,令少年缺乏安全感。為了掩飾內心的不安,少年結黨欺凌,幫派打鬥不絕。
故事主人翁小四(張震飾)本是模範學生,但受時代氛圍影響,他也逐步走上結黨之途,最後更拿刀殺死女友。在四個小時的電影中,觀眾看著他迷失於時代洪流,最終一沉不起,心情半點也不好受。不過,這是一個時代的寫照,就算電影再沉重,也還是應該去看去了解的。
電影放映完畢,主辦單位請來小野老師,分享與楊德昌合作的佚事。小野老師負責寫【牯嶺街】劇本初稿,他說故事最初只有20來個角色,但經五年的修改後,角色人數增至120人,片長也由最初預算的90分鐘,變成了現時的240分鐘。
楊德昌在電影中重現了他成長年代的重要片段,不知他看著鏡頭時,內心想著甚麼?
(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07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