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魯塞爾是一個多元複雜的社會,有大批不諳法語的新移民(導演用 can't identified by television,有意思),也有不少「過客」,這些人大多融入當地社會。而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布魯塞爾人,同樣出現身份認同問題。
據導演解釋,電影中三位主要人物,包括中年男醫生(導演說他最能 identify with 這個角色!)、年輕的新移民及來自意大利的女翻譯員,正正代表了上述三大類人。電影以詩意的方式呈現這三個人的孤單和焦慮,反映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隔膜。
散場後八卦栗走去問導演,種族歧視的情況在 2016 年的恐襲案後有否轉差?導演坦言情況一直都差不多,當地人不會大叫大嚷說「我歧視你」,而是在眉梢眼角、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中,流露出「我覺得你是異類」的情緒。這種被邊緣化的情況最最教人難受。可惜的是,種族融和從來都是說易行難,人心果真是世間最黑暗的地方。
觀影前寫的文字:
今年電影節第二齣「感應」之選(可能因為曾身處人間煉獄,所以對「地獄」一詞特別有「感應」😈)。
話說在 2016 年,美國總統特朗普以 hellhole(意指一個極度令人討厭的地方)來形容歐洲某個國家,大家知道是哪裡嗎?不錯,就是歐盟首府布魯塞爾。他老人家金口一開,再加上媒體的渲染,Hellhole Brussels 一詞迅即紅遍全球。
【下一站,地獄】的片名雖然是 Hellhole,但電影和特朗普並無半點關係。看簡介(見下),故事應該是關於 2016 年 3 月發生在布魯塞爾的一宗恐怖襲擊案(詳情可參看《紐約時報》的視頻,下有連結),寫民眾因為該案而受到的心理創傷。
看過好些關於心理創傷的電影,近年印象最深的是【榮歸以後】(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),故事寫幾位美國退伍軍人所面對的心理問題,看得人十分心酸。不知道【下一站,地獄】會以甚麼角度去寫民眾的心理創傷,但看來肯定不會讓觀眾好過。
先在這裡做好心理準備,不然被電影殺個措手不及,到時恐怕更難受。
----------
電影 teaser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pVp4P4mbtM
電影節官網介紹:
巴斯德夫斯
比利時 / 荷蘭 / 2019 / 荷蘭語, 法語, 意大利語 / 90 分鐘 / DCP
蔚藍只是天空的顏色,黑暗才是人間的基調。三個異鄉陌路人,或許曾偶遇在不見光的地下鐵路。阿爾及利亞少年頭痛不絕,為親兄的偷竊要求而煩惱;荷蘭醫生惶恐不安,為身在中東打仗的兒子而擔憂;意大利女子長期過累,在議會的傳譯工作岌岌可危。同一天空下,布魯塞爾恐襲陰霾未散,寂寞如影隨形。德夫斯(《單車少年之死》,38 屆)的鏡頭如孤絕幽靈,躑躅在城市的空虛裏,在門窗的狹縫間,默默覷看忘不掉的哀傷。
參考連結:
http://www.hkiff.org.hk/film/detail/id/574
https://variety.com/2019/film/reviews/hellhole-review-1203142299/
https://www.hollywoodreporter.com/review/hellhole-berlin-2019-1184611
《紐約時報》:Brussels Terror Attacks: A Timeline of Horror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yfzIKxjwAw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