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消失的救護車】的故事發生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,主角是三位救護人員,包括醫生 Doctor Krassimir Yordanov、護士 Mila Mikhailova 和一位司機。他們仨每天乘著救護車,為了拯救生命而四出奔波。索菲亞有一個崩壞的醫療體制,醫護人員不單每更要連續工作48小時,更要自己付錢買醫療器材(片中醫生所用的器材,就是他自掏腰包買的)。看見紀錄片中那些救急扶危的場面,著實感到無限荒涼。
導演 Ilian Metev 在保加利亞出生,於德國成長並在英國學習拍攝電影。【消失的救護車】是他首部長篇作品,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。在紀錄片中,他刻意只拍攝三位醫護人員的面部特寫,而用對話和喘息聲去交代病人的苦況,這種帶點冷漠的手法,更能突顯制度的腐敗──微薄的薪水、失靈的通訊設備,還有不時出現的假警報,就算再熱血的醫護人員,恐怕也不能在顛簸的道路上一直堅持下去。看到 Doctor Krassimir 的滿頭白髮和日益加深的皺紋,很感恩自己身處的是另一個城市。
IMDB: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2378465/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距離見到大佬的日子還有9天。
蘇共垮台後,保加利亞遲遲未能像一些巴爾干國家如克羅地亞等,從經濟陰霾裡走出來。2012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千二百多美元,還低於阿塞拜彊,比貧窮的羅馬尼亞差十多個巴仙。
回覆刪除醫療系統,相信也不會有效率到那裡去。
香港政府在一路腐爛中。然而前朝留下來的許多系統與制度,效率仍比世上太多地方高出很多。
原來如此,難怪。
刪除導演鏡頭下的索菲亞,雖未至於人間煉獄,但也相去不遠矣~
見識過前朝的好處,不知是幸還是不幸?
「見識過前朝的好處,不知是幸還是不幸?」,這是哲學問題,幾乎等如是「存在或不存在,那樣比較好?」的問題。
刪除存在,便不想死去,因為生物內置有求生存的機制。存在過,便會貪生,會對生命不捨。
未曾存在過,當然沒煩惱,但亦錯過了這世界,沒機會感受它的美好。
being? or non-being? that is the question!
我這幾天在看道尾的《光媒之花》,借生死講傳承。昨晚看完,我想,還是存在過的好。雖然有不少時間都活得很痛苦,但生活中也有很多快樂的時光啊!如果好像The Butterfly Effect的結局那樣,我覺得太悲苦,也太不值得了。
刪除我們被拋鄭到這世界上,是身不由己,無得選擇的,當意識到自我存在時,米早已成飯了。
刪除有些人覺得存在於世是虛無、沒意義、痛苦的,所以早早自殺。絕對有這種人,且為數不少。那很好啊,「問題」及早解決,毋用拖,最重要是無悔 — 當然,亦冇得悔。
否則,就該好好活下去。存在主義說,「人的際遇無可選擇,在這層面上人是不自由的;但人對待際遇的態度,卻是自由的。」既來之,則安之吧。我常說,就當參加旅行團好了,雖然明知有旅程至此結束的一天,也要在途上盡量enjoy啊。
三浦紫苑的《昔年往事》有這樣一句:我們活著。哪怕末日再靠近,我們也悲哀地活著。然後我在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中,又看到穿鞋不定要穿得痛的比喻。總結一句:還是應該好好活下去!
刪除很難想像醫生自己買醫療器材......
回覆刪除看完就想像得出了。在那個國度,人命好賤 :(
刪除教育局要求學校自行買教師用書的時候,我就反問過是否要護士自己買針筒﹖
刪除在地球的某個角落,醫生和護士確實是要這樣做的。只能說句無奈。
刪除好難想像二百萬人口的地方,只有十三部救護車,還有要自己掏腰包買醫療以及救傷用品!俾著喺英美等國,唔罷工都按章工作!
回覆刪除這大概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 :(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