愈是沒有期望去看的電影,愈是在最出奇不意之處打動栗心:
【我要做籃神】(Champeones) 是今屆歐電影節的開幕電影,寫一個超級討厭的助理籃球教練如何被罰去訓練一班「智障」人士打籃球,讓他們能夠爭奪錦標賽冠軍。
電影是一齣喜劇,有很多幕都令全場哄笑,氣氛非常熱烈。不過電影並非單單只為博觀眾一笑,有很多對白和場面都能令觀眾反思,例如其中一位隊員知道不能去參加決賽,笑著傷心的一幕令栗印象深刻。有些「智障」人士因為先天缺陷,令他們看起來笑容滿面,好像很開心似的,但其實世間上又哪有人能整天開心的呢?可惜的是,我們這些「正常」人並沒有花時間花心思去了解他們,只是替他們加上「異類」標籤便算。
電影中有一句對白,說「正常」只是一個相對概念,對此極之認同。世間事往往都是少數服從多數,例如唐氏綜合症的人口比例少,於是便被「正常」的大眾歸類為「不正常」,但假若唐氏綜合症的人口佔絕大多數呢?那些自認「正常」的人還算「正常」嗎?
電影中有些地方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。有些人以為教育是單向,由師傳生,但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。有時只要用心去聆聽學生的話,身為人師的往往也會有所得著。電影中的討厭鬼籃球教練跟隊員相處了一段日子後,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很多冥頑不靈的想法;這種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故事,極之動人。
有些評論寫電影像肥皂劇,場面狗血,栗覺得這些評語很不公允。電影或許沒有部分影評人及影迷公認的「深度」,但它能令大部分觀眾度過了愉快的兩小時不就已經足夠了嗎?與其去看一些深奧難懂的作品,栗寧願選擇一些充滿愛充滿希望的電影來看,就好像【我要做籃神】。
後話:在看最後一場比賽時忽然想起湘北對山王一戰,至今難忘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